元旦,公歷的第一天,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新年,我國現在所使用的“元旦”正式定名為新中國成立之時。
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太歲日”、“歲日”、“開年”、“開歲”、“雞日”等,但在眾多的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為普遍,使用時間也最長久。
既然元旦為歲首,那么在古代是否就是如今的大年初一呢?事實并非如此,中國古代定義“年”來自古代歷法,而我國古代因朝代不同,采用的歷法也不同,中國歷代“元旦”的時間并不一致,如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改為十月初一。到了漢武帝時期,重新使用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這以后,除個別朝代外,其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公歷1月1日為“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 “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下一篇:隆冬小寒,滴水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