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10/16 11:03:16
昨天和幾個從外地回來的朋友小聚,吃飯閑聊之中大家都談到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其中有個朋友是從深圳一家外資企業回來,由于長期在那種推卸責任的氛圍下工作,他實在很疲憊,所以早已萌生了離開的意思。有一次,他們部門丟掉了一筆數百萬的定單,領導興師問罪之際,他把心一橫,抱著大不了被開除的心態一個人擋在了前面。他很坦然的告訴我們,其實他的這次挺身而出純粹是想與其在這樣的工作環境因為相互推卸責任而糾結,還不如承擔了責任被開除了算了。令他意外的是,他的這個舉動卻讓主管他的韓國人刮目相看并贏得了尊重。他說之所以能在公司找回自己的位置,是因為在那些韓國人心里一直認為中國人做事就是喜歡推卸責任。出自對民族的熱愛與捍衛之情,我們都會強烈的去反對別人對我們的這種看法,但冷靜下來反觀我們周圍,甚至反省我們自己,說到對于工作任務后果的承擔大多數人還是會捻輕避重。
我們為了說服自己舒服的去接受逃避責任的不安和懦弱,總是能為自己找到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比如為了生活。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即便是有學歷有經驗的員工也可能接受優勝劣汰的職場法則。不少人為了保住這份之不易的工作,總是希望步步為營,對于承認錯誤和擔負責任也便有了恐懼感。殊不知,承擔責任就是相信自己。
又比如為了發展。人總是希望把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特別是在職場,貌似覺得不出錯、不犯忌就能受到賞識,跟隨而來的也許還會是升職的機會。為了把自己的“優秀”表現得淋漓盡致,便有意無意的把有挑戰度的任務推給他人。殊不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做法是對自身發展的嚴重束縛。
人總是容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總是在指責或埋怨著周圍人的不負責任時,我們自己是否又能永遠做到一百分。
記得在營銷部的一次月度總結會議上,王總針對當月的績效考核有這樣的一段點評讓我記憶猶新“一個人的工作做得越多,出錯而被考核的幾率就越大,分數低不代表沒做事,而是我們發現了需要改進的問題,這是一件好事,我們不怕出錯,就怕錯而不改”。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工作會議上,王總又引用了論語中的孔子曰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來與我們分享了對待工作應有的態度。 為什么領導愿意不斷的來于我們分享這些,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無論是公司的文化還是準則,與之背道而馳是永遠無法實現共贏的。“適者生存”是大自然亙古不變的生存法則,也是我們每個人懂的道理。無論我們是為了生活還是為了發展,責任感都是我們所必須的具備的,這點在我們銀河電氣的核心價值觀里無論是說到企業文化的精髓還是公司分配的基本原則里,對于員工責任的要求是反復體現。
作為企業中的一員,相信對于企業所崇尚的、所鼓舞的、所要求的我們不是不知道,只在于我們是否有意愿、有勇氣去做。“如果你能真正釘好一枚紐扣,這應該比你縫制出一件粗制濫造的衣服更有價值。”
上一篇:祭拜七十三軍烈士感悟
下一篇:工作聚焦--5MW項目調試有感
推薦產品: |